leyu官网入口
【信易貸】國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主任門立群: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融資信用服務體系
的信息主要來源: 公布的時光:2025-04-09 14:21:06
瀏覽
次
【摘要】銀企信息不對稱是制約中小微企業融資的重要因素。我國信用信息共享服務體系建設仍存短板不足,在國家政策支持推動下,全國一體化融資信用服務平臺網絡加速形成,逐步成為以信用信息特別是公共信用信息共享促進中小微企業融資的重要基礎設施。各地依托一體化融資平臺網絡,積極推進融資信用服務平臺建設,開展“信易貸”融資服務模式創新實踐,為緩解銀企信息不對稱,促進中小微企業融資提供了有力支撐。下一步,應加快建立完善全國一體化融資信用服務體系,健全信用信息共享長效機制,深化信用大數據開發利用,促進公共數據要素價值釋放,以“信用賦能”促進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助力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信用信息共享;中小微企業融資;一體化融資平臺網絡;“信易貸”
中小微企業是穩增長、促就業、保民生的重要力量,融資難融資貴是長期以來困擾其發展的難題。如何打破銀企信息不對稱,幫助金融機構準確評估和有效管控信貸風險,使其“敢貸、愿貸”,是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的關鍵。數字經濟和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數據增信”破解金融機構“不敢貸”創造了有利條件。圍繞加強信用信息共享促進中小微企業融資,建議加快全國一體化融資信用服務平臺網絡建設,總結地方平臺建設和應用服務實踐經驗,進一步完善長效機制,提升服務效能。
一、中小微企業融資困境
(一)銀企信息不對稱是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重要原因
截至2022年末,我國中小微企業數量超5200萬戶、普惠小微貸款余額23.6萬億元(見圖1),比2018年末分別增長51%和152.14%。中小微企業是富有活力的經濟群體,構成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經濟繁榮、增加就業、推動創新、促進生產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時,中小微企業又存在管理機制不健全、財務體制不完備、抵質押物不足等問題。金融機構利用傳統信貸模式和專業手段,難以在維持低成本的同時快速將優質企業甄選出來,從而造成了部分優質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等問題。金融服務也未能有效直達中小微企業。這其中,既有金融供給端原因,也有需求端問題;既有長期和共性因素存在,也有階段性和個體特征影響。
從供給端看,小微信貸單筆金額小、操作成本高、總體收益低。一些金融機構存在發展慣性和路徑依賴,習慣了“壘大戶”,其信貸經營管理能力和服務模式更適用于大項目、大企業,與小額面廣的中小微企業需求不相適應。加之小微貸款不良率相對較高,因擔心受到問責處罰,導致部分機構人員積極性不高、內在動力不足,一定程度影響了普惠金融業務的拓展。
從需求端看,與大型企業相比,中小微企業大多處于產業鏈末端,資產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治理結構不夠完善,財務管理不夠規范,信息透明度不夠高。此外,在當前需求不足、預期轉弱的背景下,一些中小微企業經營困難加大,風險暴露增加,對企業償債能力形成一定制約。
從長期和共性因素看,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一直是世界性難題,金融機構需在提高效率和控制風險之間形成有效平衡。目前,金融機構運用互聯網、大數據、金融科技等技術服務客戶和管控風險的能力還有待增強,審批環節多、貸款要求高、辦理效率低等問題不同程度存在。
從階段性和個體特征看,我國經濟發展正處于新舊動能轉換、推進高質量發展時期,對一些具有輕資產、新業態特征的中小微企業,特別是投入大、周期長、迭代快的科技創新型企業,還存在“看不清”“找不到”的問題,缺乏科學的信用評價機制。
基于此,銀企之間信息不對稱是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重要原因。在有限的成本前提下,銀行看不透中小微企業,不敢盲目放貸,導致信貸市場中小微企業融資效率低下。斯蒂格利茨和韋斯在《美國經濟評論》上發表的文章《不完全信息市場中的信貸配給》,提出了著名的S-W模型,全面系統地從信息結構角度對信貸配給現象進行了分析。S-W模型證明了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信貸市場存在逆向選擇效應。該模型認為,在信貸市場上,貸款人與借款人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表現為借款人對待投資項目的風險、貸款回收的時間周期、貸款的實際用途等具有信息優勢,而貸款人則對以上信息具有信息劣勢。
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是S-W信貸配給理論的一個合理推論。在市場上各類型企業都存在較大的信貸需求時,為最大程度避免信息不對稱造成的逆向選擇,銀行會根據以往經驗,優先選擇信息更豐富、財務更透明、資產更充足的大中型企業,金融信貸記錄匱乏、信用數據稀少的中小微企業大概率會被信貸配給掉。
(二)建立信息共享系統可有效弱化銀企信息不對稱
信息不對稱理論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用來分析相關信息在交易雙方的不對稱分布對市場交易行為和市場運行效率所產生的一系列重要影響。20世紀80年代開始,一些經濟學家把信息不對稱理論引入金融市場的研究領域,使得這一理論的價值逐漸體現出來。1993年,Pagano和Japelli通過構建逆向選擇模型得出結論,信息共享能夠減少逆向選擇導致的負面效應,助推資金交易和借貸市場的蓬勃發展,易于企業獲得銀行授信。2002年,Pagono和Jappelli進一步實證研究表明,當一個國家或地區信息共享系統建立后,金融機構信用資金量會大幅增加,證明信息共享能夠有效地活躍信貸市場。
國內關于信息不對稱和信用信息共享的研究起步較晚。學術界比較認同和支持的一種觀點是,從信息經濟學角度出發的信息不對稱,是銀行等金融機構難以向中小微企業進行資金融通的一個重要原因。奚君羊(1998)提出在銀行與中小微企業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張榮剛、梁琦(2006)提出應有效破除對信貸信息的壟斷,加強信息共享將同時有益于借貸雙方。高曉霞(2011)認為,人民銀行征信系統的建立能夠加強銀行間信貸信息共享,解決銀企信息不對稱問題,也可能會使銀行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李鋒、陳倩(2013)通過對信貸信息共享與銀企間博弈關系的研究,提出銀行間信息共享能夠通過降低銀企信息不對稱程度降低銀行借貸風險。
二、加強信用信息共享應用,是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
(一)我國信用信息共享服務體系建設現狀及存在問題
隨著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不斷推進,我國已逐步形成“三位一體”的信用信息共享服務體系,包括以央行征信中心為主體的金融信用信息服務,以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包括國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和地方信用信息中心)為主體的公共信用信息服務,以市場化征信機構為主體的市場信用信息服務。我國金融征信系統建設起步較早,制度體系較為完善,金融機構可通過查詢征信報告便捷獲取企業信貸信息。整體上看,中小微企業信貸記錄信息較少,大量中小微企業是準“征信白戶”或是完全的“征信白戶”。我國市場化征信機構雖可在一定程度上提供第三方信用信息補充服務,但面臨發展不充分不規范的問題,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我國公共信用信息平臺建設起步較晚,但在應用需求倒逼和政策推動雙重作用下發展較為迅速,為政府部門和公共事業單位掌握的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應用提供了有力支撐。然而,受數據分布特征和制度機制等因素影響,在公共信用信息面向普惠金融共享服務方面,面臨一些痛點、堵點問題。一是數據覆蓋面廣,條塊分割導致跨地區、跨層級數據共享壁壘高。海關等垂直管理部門,數據在國家層面大集中,按條線縱向歸集管理,而水電煤氣等數據,又落在地方,呈塊狀橫向分布,數據整合共享難度大。二是數據源分散,共享標準不統一。金融機構“多頭對接”數據源單位,溝通協調難度大、成本高,效率低下。三是信息共享制度機制不健全,部分數據源單位“不敢、不愿”共享,數據共享范圍受限、共享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
(二)國家層面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強化信用信息共享應用促進中小微企業融資
近年來,國家層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構建信用信息共享機制,破解“銀企信息不對稱”,促進中小微企業融資。2019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依托全國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建設全國中小企業融資綜合信用服務平臺,開發“信易貸”,與商業銀行共享注冊登記、行政許可、行政處罰、“黑名單”以及納稅、社保、水電煤氣、倉儲物流等信息,改善銀企信息不對稱,提高信用狀況良好中小企業的信用評分和貸款可得性。2021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行動方案》,提出加大“信易貸”模式推廣力度,支持開展信用融資。2021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信用信息共享應用促進中小微企業融資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提出構建全國一體化融資信用服務平臺網絡,加強信用信息共享整合,深化信用信息開發利用,助力銀行提升服務中小微企業能力。2022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意見》,提出加強公共信用信息同金融信息共享整合,推廣基于信息共享和大數據開發利用的“信易貸”模式。
( 三)以“數據共享”為紐帶,構建全國一體化融資信用服務平臺網絡
在國家發展改革委指導下,國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文件有關要求,于2019年啟動建設全國中小企業融資綜合信用服務平臺(以下簡稱“全國融資信用服務平臺”或“國家平臺”),支撐開展信用信息共享與大數據開發應用,挖掘信用信息價值、改善銀企信息不對稱,逐步形成全國一體化融資信用服務平臺網絡(簡稱“一體化融資平臺網絡”)。
一體化融資平臺網絡由全國中小企業融資綜合信用服務平臺(國家平臺)、省級信用平臺(省級節點)、地方融資信用服務平臺(地方平臺)組成,是以平臺互聯互通為基礎、數據共享為紐帶、邏輯上統一的一體化平臺網絡,是在充分調研和綜合考量避免重復建設、整合現有平臺資源、保障互通共享效率等因素基礎上設計的科學體系框架(見圖2)。
1.標準規范一體化。為強化一體化融資平臺網絡標準化接入和規范化管理,全國融資信用服務平臺制定了平臺接入、數據接口、授權管理、數據安全等系列管理和技術規范,對省級節點和接入的地方平臺提出合規運行、規范服務、安全管理的統籌要求,形成一體化融資平臺網絡標準規范體系。
2.數據共享一體化。依托一體化融資平臺網絡,實現國家“總對總”歸集數據“一處接入,全網共享”,打通數據源單位與金融機構間數據共享通道,在取得必要授權前提下,向金融機構提供信用信息查詢服務,降低金融機構多頭對接數據成本。
3.融資服務一體化。依托信用中國網站,開通一體化融資平臺網絡訪問入口,以權威性、公益性優勢為地方平臺導流;地方平臺匯聚銀行等各類機構及多樣化的融資產品,為中小微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一站式”融資服務,破解“企業到處找融資,銀行到處找客戶”的供需錯配問題。
4.監測預警一體化。依托一體化融資平臺網絡,對中小微企業開展信用風險評估,跟蹤監測企業信用狀況變化情況,在為金融機構融資業務提供預警參考的基礎上,逐步拓展形成對區域、行業、產業鏈供應鏈直至宏觀經濟的風險識別和決策支持能力。
一體化融資平臺網絡是在充分調研和綜合考量避免重復建設、整合現有平臺資源、保障互通共享效率等因素基礎上設計的科學體系框架,凸顯了“包容、集約、公益、規范”等屬性。
1.平臺接入凸顯包容性。一體化融資平臺網絡接入的地方平臺由地方自主建設,各級政府負責監管,不限定平臺的主管部門,有利于調動各部門積極性、強化工作協同,最大限度形成服務中小微企業融資多方合力。
2.平臺互聯凸顯集約化。由于歷史原因,部分省、市建有多個融資服務類平臺,資源不集中導致平臺運行效果欠佳。一體化融資平臺網絡不要求地方新建平臺,鼓勵地方整合、優化現有平臺資源,避免重復建設,提升互通共享效率。
3.平臺服務凸顯公益性。一體化融資平臺網絡秉持公益性原則,依法依規向接入的銀行等各類金融機構、信用服務機構、中小微企業提供公益性信用信息共享服務,且要求接入機構不得向企業收費。
4.平臺管理凸顯規范化。國家平臺在充分參考相關法律法規要求的基礎上,制定了系列標準規范,促使接入的地方平臺提升規范化運行管理水平,進而提升一體化融資平臺網絡的系統化、規范化、整體性服務能力。
截至2022年底,一體化融資平臺網絡建設取得了積極成效,為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一是覆蓋面不斷擴大。國家平臺聯通了31個省級節點、160多個地方平臺,一體化融資平臺網絡基本形成,累計注冊企業數達2200萬家,已逐步成為信用信息共享促進中小微企業融資重要基礎設施。
二是信用信息共享質效顯著提升。國家平臺“總對總”接入了注冊登記、社保、公積金、商標專利、司法判決等高價值信息,面向入駐一體化融資平臺網絡的2.2萬家金融機構,提供信用信息查詢服務5940余萬次,周均訪問量超百萬次。
三是服務中小企業融資規模持續增長。截至2022年底,通過各級融資信用服務平臺累計實現融資規模16.6萬億元,其中,信用貸款約3.5萬億元。
三、開展“信易貸”模式創新實踐,探索信用賦能中小微企業融資有效實現路徑
地方是中小微企業融資“主戰場”。依托地方融資信用服務平臺(也稱“信易貸平臺”),各地積極探索實踐以信用信息共享和大數據開發利用為基礎的“信易貸”融資模式,在平臺建設、數據共享、服務創新、風險緩釋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典型經驗做法,在提升中小微企業貸款可得性、融資便利性、降低融資成本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一)通過信用信息充分共享,提供多元化信貸產品服務,構建多層次風險分擔機制,大幅提升中小微企業貸款可得性
1.通過融資信用服務平臺集約化整合公共信用信息。依法依規統一向金融機構共享,助力有效評估中小微企業信用狀況和履約能力,破解金融機構因信息不對稱而“不敢貸”的問題。如,山東青島“信易貸”平臺整合國家及本地共享數據超過8億條,涵蓋企業基本信息、監管信息、納稅、社保及公積金繳納、財務報表、商標專利、倉儲物流等,通過接入金融城域網,實現數據共享“一鍵直達”全部56家金融機構、500個銀行網點。浙江衢州融資信用服務平臺(“衢融通”)基于海量共享數據構建企業公共信用評價模型,對中小微企業實施“精準畫像”,涵蓋經營、財務、風險、企業關系圖譜等維度,并以信用報告形式共享至金融機構,有效緩解銀企信息不對稱問題。
2.依托融資信用服務平臺匯聚多元化金融機構和多樣化融資產品,支撐金融機構為中小微企業“量身定做”特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優化“信貸產品供給”,充分滿足了不同類型的融資需求。如,福建廈門、廣東廣州、新疆等地融資信用服務平臺創新垂直領域“信易貸”應用場景,推出滿足企業個性化、特色化融資需求的“工程信易貸”“電力信易貸”“興農貸”“港航信易貸”“政采信易貸”“棉花收購貸”等產品。多數地方平臺均實現了銀行、保險、擔保等多元化金融機構入駐。又如,北京、上海等地融資信用服務平臺推出線上“金融超市”,匯聚信用類、抵押類、擔保類等多樣化金融產品,供中小微企業根據需求自主選擇。
3.構建多層次風險分擔機制。通過多方共擔風險大大降低銀行信貸風險,促使銀行“敢貸、愿貸”。福建廈門市“信易貸”平臺開設增信基金專屬服務區,實時對接“市中小微企業融資增信基金”,已為全市超5800家中小微企業,超9000筆、196億元純信用貸款提供增信服務,首貸戶占比達23%。江蘇、福建泉州等地融資信用服務平臺建立了多元風險緩釋和融資擔保機制,為企業提供風險共擔融資模式。江蘇建立了省級普惠金融發展風險補償基金,最高補償80%的本金損失。福建泉州建立1家市級+10家縣級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體系,為平臺內貸款產品給予融資擔保和優惠擔保費率支持。
(二)通過線上服務高效觸達,融資需求智能匹配,精簡甚至再造信貸服務流程,大幅提升中小微企業融資便利性
1.通過融資信用服務平臺提供一站式便捷融資服務,打造“政、銀、企、信”互通共享的融資服務生態,通過平臺線上化服務高效、便捷觸達本地區中小微企業。甘肅、新疆等地統籌省級、市級服務站點建設,構建統一融資服務平臺,實現中小微企業融資服務全覆蓋。重慶通過App、微信小程序打造“信易貸·渝惠融”平臺,實現了融資服務從“網上辦”向“掌上辦”“指尖辦”延伸。
2.通過融資信用服務平臺實現融資需求智能匹配,在解決“供需錯配”問題的同時,大幅提升企業融資效率。浙江杭州、廣東廣州等多地融資信用服務平臺提供“智能匹配”融資服務,企業線上發布融資需求,平臺自動匹配金融機構和融資產品,既幫助金融機構精準獲客,又讓企業“少跑腿”,促進企業融資便利化。
3.通過融資信用服務平臺打通關鍵部門、關鍵環節、關鍵數據,實現信貸流程優化再造,大大壓縮辦理時間,有力提升融資便利性。重慶“信易貸”平臺通過與銀行業務系統實現用戶互認和聯合建模,進而實現融資申請、支用、還款等各環節、全周期的跨平臺無感操作,已在“三農”領域率先落地。浙江依托融資信用服務平臺,實現不動產抵押貸款、知識產權質押貸款、銀稅互動等業務辦理高度線上化,其中,不動產抵押登記線上辦理實現全省全覆蓋,日均辦件量超5000筆,抵押登記、注銷、查詢等各環節實現在線操作、異地可辦,辦理時間從原來線下平均一周左右壓縮到5小時左右。
(三)通過平臺公益化融資撮合,實現“好信用”享受“低利率”,政府貼息“免申即享”,降低中小微企業融資成本
1.打造陽光化、公益性融資服務平臺。以“平臺撮合”代替“貸款中介”,實現中小微企業融資“去中介化”,避免“中間商賺差價”,大幅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據統計,通過各級融資信用服務平臺實現的貸款平均利率與普惠貸款平均利率基本一致,遠遠低于多數互聯網金融平臺18%~24%的貸款利率。
2.利用融資信用服務平臺流量、數據、服務等優勢引導信貸利率合理降低,讓信用好的中小微企業享受更優惠的貸款利率。福建泉州融資信用服務平臺推出“搶單拼團+競價報價”模式,企業可根據報價自主選擇合適利率產品。重慶“信易貸”平臺基于平臺數據支撐銀行創新開發“裕農快貸·信易貸”線上融資產品,較以往同款產品利率下降15%。遼寧大連“信易貸”平臺推出“數字信用券”,信用良好企業可在低利率基礎上再享受20個基點的利率優惠。
3.依托融資信用服務平臺實現政府貼息、無還本續貸等優惠政策線上辦理,撬動信貸資金直達中小微企業,進一步降低中小微企業融資成本。安徽合肥“信易貸”平臺通過“免申即享”方式補貼利息1.8億元,支持信用良好企業獲得低成本融資,利率最低達2.2%。浙江融資信用服務平臺(“浙里金融”)開通“無還本續貸”專區,企業可一鍵查詢是否符合辦理條件,并可線上對接銀行辦理,截至2022年底,為28.7萬家企業辦理無還本續貸,授信金額8468.13億元,節約融資成本87億元。
四、加快推進全國一體化融資信用服務體系建設,助力金融活水源源不斷流向實體經濟
強化對中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對激發經營主體活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構建全國一體化中小微企業融資信用服務體系,是打破跨部門、跨地區、跨層級數據共享壁壘,破解“銀企信息不對稱”問題的有效解決方案,是探索公共信用信息和金融信息整合應用,助力金融業態變革、模式變革、效率變革的創新實踐舉措,是充分發揮政府在數據要素供給中的作用,將中小微企業“信用資源”轉化為“金融資源”,將公共數據資源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重要實現路徑。為此,應加快建立完善全國一體化中小微企業融資信用服務體系,進一步提升信用信息共享和大數據開發利用水平,更好發揮“數據增信”服務中小微企業融資作用,暢通金融體系和實體經濟良性循環。
(一)健全信用信息共享長效機制,切實提升公共數據供給能力
加快推進社會信用立法,通過立法,進一步完善信用信息歸集共享機制,為打破“數據孤島”、促進數據要素價值釋放提供有力保障。
突出需求導向、應用導向、問題導向,依托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和一體化融資平臺網絡,拓展信用信息歸集共享范圍,提升信用信息共享質量,構建權威、統一、高效的信用信息共享查詢服務體系,實現信用信息“一張網”歸集、共享、應用,切實提升公共數據供給能力,降低公共數據獲取成本,有效破解“銀企信息不對稱”,以“更全面、更充分、更解渴、更安全”的數據共享更好支持信貸風險定價,以高質量數據供給支撐高水平融資信用服務。
(二)全面推進平臺一體化建設,持續提升中小微企業融資服務效能
加快推進一體化融資平臺網絡建設,強化國家平臺、地方平臺、金融機構、信用服務機構互聯互通和協同聯動,實現信用信息高效整合、有序流通和安全共享。
構建匯聚信用信息、聯接金融機構、融通資金需求、直達中小微企業的“一體化”融資信用服務體系,最大程度發揮平臺合力、數據合力、服務合力,逐步實現一體化融資平臺網絡全覆蓋,不斷提升中小微企業融資可得性、便利性。
通過數據賦能、流量導入、政策支持等方式,支持地方平臺做實、做精、做深、做強,創建一批有特色、有創新、有示范效應的地方平臺。推廣可復制的先進模式和經驗,不斷強化一體化融資平臺網絡影響力和服務能力,打造中小微企業融資服務重要基礎設施,構筑中小微企業融資服務良好生態,切實提升中小微企業獲得感。
(三)深化信用大數據開發利用,不斷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
探索公共數據授權運營機制,依托一體化融資平臺網絡,加強公共信用信息、市場信用信息和金融信用信息融合應用,提升信用信息應用服務效能。
完善中小微企業信用評價體系,深化風險評估、監測預警等信用增值服務,為金融機構全生命周期信貸管理提供服務支撐。建設國家、區域、行業信用大數據創新應用聯合實驗室,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通過聯合建模等方式,深入挖掘信用信息價值,助力提升金融服務精準性、有效性。
創新“信易貸”服務模式,突出重點產業服務、場景化服務、精細化服務,對綠色發展、鄉村振興、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等領域經營主體予以更多融資支持,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
(四)注重統籌發展和安全,強化風險防控和信息安全保障
完善多層次風險分擔機制,鼓勵地方依托融資信用服務平臺建立“信易貸”風險緩釋基金、中小微企業融資增信基金,推動一體化融資平臺網絡與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有機結合。發揮保險、擔保等市場化機構作用,在支持金融機構“敢貸、愿貸”的同時,降低金融風險。
加強一體化融資平臺網絡安全規范運行管理,完善平臺對接、機構入駐、信息共享、數據安全、監督考核等管理規范和標準體系,提升安全風險監測評估和預警處置能力。強化數據共享、使用、傳輸、存儲的安全性保障,探索實踐隱私計算等“數據可用不可見”的共享服務方式,切實保障信息共享安全。
kaiyun体育登录网页入口
kaiyun官方入口
开yun体育官网网页登录入口
kaiyun体育登录网页入口
乐鱼体育
乐鱼体育app
乐鱼体育
kaiyun体育官方网站
开云app官网入口
爱游戏app官方网站